高教发展与评估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评估视点

  • “武书连2024一级学科排名”指标体系的建构与展望

    林传舜;

    我国专业学位教育规模快速扩张,结构不断调整,旧有评价体系与新的研究生教育格局之间的适配矛盾日益凸显。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为参照,针对其响应性差、持续性不足、覆盖面不广等问题,“以学术学位评价结果支撑专业学位评估”当不失为一新思路。通过科研成果跨学科分配算法和“一级学科支持”指标,仅依赖学术学位数据和少量专业学位基本信息,无需采集课程、就业等不易获取的数据,便可实现有效评估。验证结果显示,该方法与2018年专业学位水平评估结果高度一致(7个学科平均相关系数达0.778)。随着高质量数据的持续补充,新评估体系将有效解决对学术学科优势院校的局部高估及新兴学科监测滞后等问题。

    2025年05期 v.41;No.201 1-9+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4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科研评价制度改革

    毛婧;

    基于扎根理论,对55名高校科研管理者开展深度访谈并辅以制度文本分析,解构“破五唯”背景下科研评价制度改革的认知图式与实践逻辑,结果发现:高校科研管理者认知体系涵盖实践困境剖析、政策认知框架、核心制度设计、生态支撑体系四个核心维度,呈现“问题倒逼-认知迭代-制度创新-生态适配”的演进逻辑;高水平院校构建了以代表作制与动态评估为核心的分类评价体系,地方院校则受传统量化模式制约;成果转化驱动机制借助横向项目经费占比提升等措施实现突破,多数高校推行二级学院赋权改革。为此应构建“中央基准-省级指南-院校细则”三级标准体系,利用数字治理工具强化动态监测,推动评价体系向创新生态转型。

    2025年05期 v.41;No.201 10-21+129-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4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教育资讯

  • 陕西地方戏曲融入高校美育的实践路径

    鲁小艳;

    <正>研究背景地方戏曲是地区劳动人民在历史实践中形成并沉淀下来的区域性艺术形式,兼具区域文化、历史人文、社会风貌等内核,是区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戏融入校园美育实践的挑战有:首先是地方戏的传承问题,地方戏的传承依赖于表演者传承,在陕西地区尚且活跃的地方戏表演者数量很少且以年长者居多,即地方戏融入校园美育实践活动面临专业表演者不足的挑战;其次是新媒体文化的冲击,戏曲这种传统的艺术表演形式在年轻群体中的知名度、影响力不足,即对传统戏曲表演内容、形式进行创新是地方戏进校园的另一大挑战。

    2025年05期 v.41;No.201 2+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5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数智时代音乐教育专业“跨学科素养”的培养

    李忆泠;冯志强;詹燕君;

    <正>研究背景传统中音乐教育往往被归入教育学或艺术教育的范畴,融合多学科知识结构,交织多元理论路径。数智化时代,音乐教育的动态过程及结果常通过数据分析、统计建模、田野调查等方式得以呈现。音乐教育根植于人文传统,关注意义的建构与价值的追问,强调教育的终极目的、音乐本体的审美性、个体精神修养的发展及文化传统的延续。

    2025年05期 v.41;No.201 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4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发展论坛

  • 场域理论视域下高校治理的权力运行机制优化

    楚旋;蔡宗模;

    高校治理现代化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保障,优化权力运行机制是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的核心。高校权力结构非行政与学术的划分,也非专断与民主的问题,而是不同场域形成的复杂的“权力-空间”关系。从场域理论视角看,高校治理的权力结构由于场域交叠、利益冲突、信息垄断、权力缺位等出现空间错位、结构紊乱、关系失衡等问题,因此应关注权力结构的场域边界,完善权力结构中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构建“场域-技术-制衡”的权力结构,即依据权力产生场域,明确场域边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畅通信息传递渠道,增强相关利益者的影响力,完善权力制衡制度,优化权力运行机制,从而提高高校治理水平。

    2025年05期 v.41;No.201 22-32+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5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的风险治理

    任宇东;

    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高等教育迈向数智化,首先要从打造个性化学习、充当智能助手、推动跨界教育三个方面擘画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的实用场景;其次要解蔽人与技术的对抗,明晰滥用、误用、错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的潜在风险;最后要坚持“以道驭技”,运用多维策略对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进行价值规约和技术规约。这既回应了国家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关切,也有助于为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奠定向上向善的技术基调,创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2025年05期 v.41;No.201 33-44+130-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3K]
    [下载次数:7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教学理论与实践

  • 整合与发展:工程师制度建构逻辑与实践路径

    常乔丽;胡德鑫;孙佑海;顾佩华;

    工程师群体在引领重大原始科技创新、突破“卡脖子”技术、赋能创新型国家建设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制度层面规范工程师的培养与管理有助于提升工程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解析美国、德国与日本工程师制度的建构历程、框架体系和相关制度法案发现:美、德、日三国以规范统一工程师队伍、保证工程师队伍的有序发展、明确工程师发展的标准依据为逻辑起点推动工程师制度的建构,并以工程师整体的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导向,通过构建内外协作式的工程师职衔管理程序、规范工程师相关组织的行动及参与路径、明确义务与责任以强化工程师制度的实践约束,从而推动工程师队伍的整合与发展。我国工程师制度的建设应注重整合发展以释放工程师的群体价值、完善培育体系以推动工程师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多主体协作以构建“一核多元”共治模式,以及强调职业责任与伦理规范以维护行业秩序。

    2025年05期 v.41;No.201 45-55+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4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嵌入式协同:卓越工程师培养新模式

    张婷婷;李冲;

    工业4.0背景下,工业价值链及其模块化分工催生多层次、多样化的人才需求,不同生产环节的需求对企业、高校等主体认知、关系与互动行为产生引导与约束作用,进而对卓越工程师培养产生嵌入性影响。卓越工程师培养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协同行动,不仅要重视工业价值链分工对人才培养目标、标准与行动的嵌入影响,还要发挥模块化理念在高校、企业跨组织合作中的协调作用,建立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块系统,以通专融合的培养标准设计模块规则,再通过资源整合促进模块集成与协同行动。确立多类型结构的培养目标,制定通专融合的培养标准体系,建立松散耦合与紧密耦合共存的协同行动网络,是卓越工程师培养嵌入式协同模式建构的基本路径。

    2025年05期 v.41;No.201 56-65+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3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比较教育

  • 全球职业教育治理机制复合体研究——以“鲁班工坊”为例

    王岚;

    全球职业教育治理已从最初的多边国家机制演变为一种包涵多元主体和多元机制在内的全球职业教育治理机制复合体。“鲁班工坊”是中国深度参与全球职业教育治理的重要途径,其不断介入全球职业教育治理的过程呈现出原子化状态(筹备酝酿阶段)、非正式协调化状态(创建初期阶段)、网络机制化状态(快速发展阶段)、弹性组合体状态(全面发展阶段)的四阶变迁。机制嵌构是全球职业教育治理机制复合体的互动机理,其中公共部门相关机制为核心机制,私营部门相关机制的作用范围不断扩大,社会部门相关机制在能力所及范围内发挥积极作用,公共-社会、公共-私营、私营-社会等合作伙伴实现机制蓬勃发展,公营-私营-社会合作伙伴实现机制初现端倪。关系性嵌入建立稳定紧密的全球职业教育治理互动关系、结构性嵌入搭建更加完善的全球职业教育治理组织架构、规范性嵌入建立科学有效的全球职业教育治理规范,是全球职业教育治理机制复合体构建的主要路径。

    2025年05期 v.41;No.201 66-76+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2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亚洲后发型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危机与策略

    刘童;李梅;张枫;

    亚洲后发型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深受新自由主义、新管理主义话语的影响。亚洲后发型国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迅速崛起,逐步向主要参与者和领导者转变;呈现出以政府主导、注重长期效益、发展目标服务于国家发展的特征。然而,在话语权的倾斜下,前者也面临政策实践同质化、功利主义与绩效导向、固化中心-边缘格局的危机。改善路径包括:有针对性开展交流合作以提升话语吸引力,传播本土话语和理念共识增强话语设定力,增强基于自身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的话语认同等。

    2025年05期 v.41;No.201 77-85+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4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主动介入:美国盐湖城社区学院的生涯教育

    汪旭;毛晓灿;胡茂波;

    美国盐湖城社区学院针对其生涯教育面临的学生生涯规划意识不强、生涯教育团队与资源不足、特殊群体个性化需求关照不周、学生生涯发展监测与评估不力等现实困境,采用“主动介入式咨询”生涯教育新模式,即通过整合全机构的异质资源强化生命关怀,主动将咨询服务嵌入学生生涯发展全过程,对“较不利者”学员进行精准帮扶,并利用数字赋能进行全质量监测与智能评估,取得了显著成效。借鉴盐湖城社区学院生涯教育的经验,我国高校生涯教育应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介入”、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从“标准化服务”到“个性化关怀”、从“单次性咨询”到“全生涯跟踪”四大转变,持续改进生涯教育质量,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2025年05期 v.41;No.201 86-98+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0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教育与社会

  • 我国教育学本科专业内部认同的困境与超越

    郭成;王建华;

    当前我国教育学本科专业面临学科体系独立性、培养目标适切性和就业对口性的认同困境,主要受到教育学科科学性不足、专业培养功利化和专业文凭竞争力不足的影响,使得教育学本科专业的认同陷入对专业本身意义的否定和内部主体迷失的危险中。面对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未来,教育学本科专业需要主动面对和解决危机,从学科、培养、就业的全过程出发,通过学科理论体系的主动建构和地位提升,“创造性”理念下的教育学专业素养构建和“唯师”向“为教”的教育学本科教育理念转变,重构面向未来的可持续的专业认同体系。

    2025年05期 v.41;No.201 99-108+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6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高校人才培养如何适配社会需求

    屈西西;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演进,大学在社会中的组织角色也随之不断调整,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呈现出动态变化的趋势。基于供需匹配视角的理论分析,科技范式的深刻、知识社会的全面转型以及国家战略发展的不断推进,正共同塑造一股强大的社会需求合力,要求高校培养“智能人”“复合人”和“创新人”。但高校内部却显现课程改革滞后、教育评价标准单一、教师传统思维定势重等突出问题。为了匹配社会需要,高校应加快构建课程知识图谱,提供动态育人资源,增加跨学科评价维度,推动人才复合发展,探索多重支持方式,打造创新型教师队伍。

    2025年05期 v.41;No.201 109-117+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6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贫困烙印与大学生职业选择

    王昀;尤震东;张龙;

    基于五期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检验贫困烙印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具体影响以及烙印机制在不同大学生群体间的作用差异,结果表明:贫困烙印会显著提高大学生体制就业选择倾向并对灵活就业选择具有负向作用,在贫困烙印作用下,农村大学生选择体制就业的概率比城市大学生概率更高,女性大学生群体选择体制就业比男性大学生群体的概率更高。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精准决策,应把握、引导并适当干预差异成长环境下大学生的就业选择行为,同时大学生需对贫困烙印建立理性认知,高校需做好职业规划引导,全社会需打造更优就业生态。

    2025年05期 v.41;No.201 118-126+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0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