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发展与评估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评估视点

  • 教学学术视域下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演进逻辑与改革进路

    欧阳光华;游子欢;

    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评价分为恢复奠基、规范建制和深入发展三个阶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与教学学术理念的契合程度存在显著差异。从本质上看,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发展演进是行政理性与学术理性博弈的动态发展过程,其既受到外源驱动与内生张力的共同作用,又被旧有制度与惯性选择的自我强化所阻碍,在整体上呈现出渐进性与螺旋式相互交织的变迁路径特征。未来有必要从理念重申、制度创新、主体协同三个方面对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评价进行系统性改革,以真正实现教学学术理念在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中的本土化,进一步促进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高校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

    2025年04期 v.41;No.200 1-10+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4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一流大学的世界标准与国家特色:基于40个大学排行榜评价指标的实证分析

    邵剑耀;

    选取14个国际层面和26个国家层面大学排行榜的评价指标作为衡量一流大学世界标准与国家特色的依据,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各类大学排行榜评价指标所反映的共识,结果显示:国际层面的大学排行榜折射出以科研产出为主、以大学声誉为辅的一流大学的世界标准,其中,以发文量为代表的出版物数量、以被引量为代表的出版物质量和以与非本国学者合著论文为代表的出版物国际化程度共同构成了科研产出的学术标准;国家层面的大学排行榜彰显了“以师生为中心”的评价价值取向,反映出以人才培养为主、以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辅的一流大学的国家特色,其中,师资的测量兼顾了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学生的测量涵盖了入学前、中、后整个过程。为此,我国高校应追求学术卓越,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坚持引育并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调以生为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做好形象宣传,重视大学品牌建设。

    2025年04期 v.41;No.200 11-21+129-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3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教育资讯

  •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优化

    何爱华;黄蓉蓉;

    <正>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普及推动了信息传播方式和社会生活面貌的变革,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赋能。一方面,现代媒体的强交互性,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冲击,大学生更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其价值观也因此呈现多元化特征;另一方面,庞大的信息冲击下,信息质量良莠不齐,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成本降低,但也因此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因此,在新媒体背景下,如何帮助大学生抵御不良信息的冲击,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持续深化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

    2025年04期 v.41;No.200 2+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9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发展论坛

  • 基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地方高校转型研究

    董超俊;赵雨旸;李亚东;

    高质量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以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和协调发展为重点;作为一种新的质量观,以人民至上、整体协同和追求卓越为目标;作为一种新的模式观,以提质增效、系统跃升和转型变轨为特征。地方高校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遵循三大逻辑理路:遵循大学发展逻辑,融入社会发展大系统,探索中国特色大学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坚持“三位一体”统筹谋划,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探索政产学研融合发展的新机制;成为地方发展的共同体,与区域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探索地方高校分类特色发展之路。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转型需要在办学定位、发展策略、动力机制、范式转型四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在办学定位上坚守“地方性”生长基因和“应用型”类型特征;在发展策略上以高质量为追求,注重需求导向,与地方深度融合;在动力机制上把政策牵引力和需求拉动力内化为自我革新内驱力;范式转型是从规模扩张高增长范式转向创新驱动高质量范式。地方高校向高质量发展范式转型的实施路径为:基于核心价值转移的本体论,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升级;基于分类特色发展的认识论,由“经院型模式”向“应用型模式”转变;基于“三位一体”的方法论,从“地方中的高校”向“地方的高校”演进。

    2025年04期 v.41;No.200 22-29+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3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转型的困境与路径探索

    左腾;吴彤;宋小伟;邹月娴;

    在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背景下,高等教育范式的转型改革与创新突破已然成为赋能未来发展的重要抓手。为全面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高等教育科学化转型中的创新动向,需从演进逻辑、现实困境与路径探索三个维度探讨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转型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在演进逻辑方面,基于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双向耦合关系,强调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转型的内在理论合法性和实践必要性,提出未来发展的三阶段路径:数智化初始期,高质量发展期,结构性转型期。高等教育机构面临资源与技术的约束、组织与文化的阻力以及应用与实践的挑战等多重困境。为有效克服这些障碍,需要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策略:立足多元资源整合,提升AI赋能基础实力;着眼主体能力建设,培育AI素养协同格局;强化风险防控治理,筑牢AI教育规范防线。

    2025年04期 v.41;No.200 30-41+130-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7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比较教育

  • 政治分岐、学术道德与利益纷争: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辞职案及其现实纠葛

    张睦楚;宋周玲;

    哈佛大学作为全球顶尖高校,以“追求真理、坚持正义”为立校校训。黑人女性校长克劳丁·盖伊因承受多方压力引咎辞职,此事不仅是对其个人领导力的检验,更是对哈佛大学及整个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如何在多方力量之间寻求平衡的深刻拷问。从大学言论自由边界、种族与性别歧视、领导层多样性三个层面,对事件展开梳理与学理性分析,可以探讨其背后的复杂冲突与纠葛。在“利益挟持”与“大学自治”、“政治正确”与“学术自由”的夹缝中,哈佛如何谨慎游走、以探寻维持其高等教育系统持续性生存的多种可能性。即便是哈佛这样的全球顶尖院校,也难以摆脱党派与利益操控的阴影,其种种矛盾愈发凸显:既试图建构学术壁垒,又在不经意间加深文化偏见;既运行于文化交流的轨道之中,却往往传递出失真的价值镜像;既表现为政治利益的互动,又需要对“理性”的坚守。

    2025年04期 v.41;No.200 42-52+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0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美国高等教育评估文化从内涵共识到诊断实践

    李倩文;

    高等教育评估活动中文化的争议、矛盾和冲突由来已久,如何形成价值共识并开展实践诊断至关重要。美国学界在高等教育评估文化的研究中形成了从内涵共识到诊断实践的研究体系。该研究体系以包容性承诺原则为理论共识,融合了服务学习论和服务问责论两种评估文化内涵,涵盖了学习型、合规型和恐惧型的评估文化类型考察,阐释了基于价值观、评估信息、评估制度、评估行为以及学生学习效果五要素的反思性评估文化诊断,为我国学界深化理论探讨以形成评估价值共识、强化类型考察以促进评估文化选择、凝练文化要素以加强评估文化诊断、溯源研究与实践经验以凝练评估文化特色提供了参考。

    2025年04期 v.41;No.200 53-63+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9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培养企业家思维:工程人才创业教育的美国经验

    马星;

    以创新为驱动的经济发展转型为美国工程人才创业教育提供了外部环境;新技术发展带来的知识更迭加速了美国对工程人才创业教育的需求;美国创新创业政策与项目引导其工程人才创业教育深入发展。美国以企业家思维作为工程人才创业教育核心培养目标,逐渐形成了从知识输入到技能训练再到项目实践的一体化培养体系:推行分阶学习,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施教学改革,在专业课程中嵌入企业家思维训练;完善能力认证,开发工程人才创业证书项目;关注现实问题,丰富创业教育实践项目;发挥学生主动性,支持学生创办创业组织。借鉴美国高校的实践经验,我国工程人才培养应明确将企业家思维作为工程人才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构建创业课程、专业课程、认证证书“三位一体”的企业家思维培养体系,形成多元合作的创业教育培养模式。

    2025年04期 v.41;No.200 64-7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1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研究生教育

  • 博士生学术身份认同焦虑的表征、机理与对策

    俞兆达;

    学术身份认同既是博士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议题,也是博士生个体高质量成长的焦虑之源。基于Nature职业专栏26篇“博文”的叙事研究结果显示,博士生学术身份焦虑主要表现为:自我割裂于“学者”与“学生”的名实二分之境,自我定位为“假博士生”且具有离群索居倾向,自我流离于学术与生活的价值失序之间。促发博士生学术身份焦虑的主要原因在于:个体身份期望对现实差距的预判偏差,精英崇拜将群己关系异化为自我治理术,制度与时限对学术身份具身实践的双重障碍。个体层面应理性规划读博生涯,积极对话社群网络;组织层面应建设朋辈共同体,引领博士生教育模式变革;制度层面应重塑博士生学业评价标准,完善服务保障体系。

    2025年04期 v.41;No.200 74-85+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3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博士生专业社会化研究的演进与未来路向

    常玲玲;

    博士生专业社会化研究是博士生学业危机与劳动力市场变革下共同催生的微观过程性研究。自产生以来,博士生专业社会化的研究体系随着研究者对内涵、阶段、影响因素的多维讨论而渐趋丰富,研究视角更加注重学科文化、院校文化等文化情境的塑造作用,研究框架也因博士生职业取向、培养情境、群体特殊性而得以更新优化。博士生教育是植根于宏观时代背景与民族国家背景中的具体实践活动,鉴于此,博士生专业社会化研究的未来路向应是:明晰起点,深化博士生专业社会化内涵研究;应时而论,关注博士生职业取向与延期问题;随境而论,立足博士生教育的制度与文化环境,以此保证博士生专业社会化研究的解释力与生命力。

    2025年04期 v.41;No.200 86-100+132-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0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教育与社会

  • 科教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与路径突破

    魏银霞;潘开林;

    充分发挥科研的育人功能,形成科教协同育人的制度体系,对于大学培养新质生产力所需要的创新人才有着重要意义。在当前高教领域存在科教协同缺乏总体规划、本科生受益面不足、教师主体动力缺失等现实困境。基于新制度主义研究框架,发现长期以来“重科研轻教学”的路径依赖、主体基于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及协同育人隐性文化的缺失造成了目前的制度困境。建议打破路径依赖,将大学组织、评价制度、文化认知的作用整合起来,从建立大学科教协同育人组织结构、制定科教协同育人强制性制度及培育科教协同育人文化等方面整体推进,使科研与教学达到一定程度的平衡,从而实现大学科教协同育人制度的良性变迁,全面提升大学创新性人才培养质量。

    2025年04期 v.41;No.200 101-108+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0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校教育惩戒之司法救济的现实问题与完善路径

    唐子艳;刘雪莹;

    高校教育惩戒的司法救济是对高校教育惩戒决定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审查,涉及高校自治权维护与学生基本权利保护这一对矛盾问题。对128个高校教育惩戒司法判例的梳理考察发现,我国高校教育惩戒司法救济现状中存在受案范围不统一、审查内容不统一、审查标准不一致、对高校校规附带性审查不明确等现实问题。在明晰“教育为主、惩戒为辅”之教育惩戒应然理念的基础上,高校教育惩戒司法救济的完善路径为:扩大高校教育惩戒司法审查的范围,明确高校教育惩戒司法审查的介入强度,完善高校校规附带性审查制度;以此提升高校教育惩戒司法救济总体成效,以进一步平衡大学自治的维护与学生权益的保障。

    2025年04期 v.41;No.200 109-120+13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8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潘懋元教育家精神的生成逻辑与价值意蕴

    陈鹏;李建伟;刘海涛;

    潘懋元教育家精神是指潘懋元先生在长期扎根中国大地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实践中形成的精神特质,具体表现在坚守初心、爱党报国的理想信念,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操,因材施教、教学研相长的育人智慧,知行合一、谦逊严谨的治学态度,爱生如子、兼爱天下的仁爱之心,敢为人先、守正创新的学术追求6个方面。潘懋元教育家精神具有言教与不言之教相统一、知行思创相统一、潜心问道与服务社会相统一3个基本特征。潘懋元教育家精神的生成逻辑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即:基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实践运用和创造性发展,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基于高等教育实践的改革探索与可持续发展;其价值意蕴则在于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以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推进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

    2025年04期 v.41;No.200 121-128+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5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